提到旗袍,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在关于民国、旧上海的影视作品里经常看到这样的衣服。关于旗袍的起源,可能大家都知道,这衣服是清朝的开辟者满人发明的。其实旗袍就是“袍”,但之所以近代以来曾经有段时间风靡的很,是因为中西文化碰撞的时候人们发现旗袍还是比较接近西方的时髦风格的。甚至有些老外女性也喜欢穿上旗袍秀一秀,尤其是她们身材凹凸感很强烈,因此穿旗袍非常好看,但她们非常纳闷为什么要把裙子做这么长,而且两边还“开叉”。
如果研究旗袍的开叉,以小编的愚见,得回溯到满人的早期的生活习惯上。满人从一个很小的部落,到发展为部落联盟,都是经过打杀斗争的结果。跟别的族群打,自己内部也打,平时打猎还是打,因此养成了男女都可以骑马的习惯,如果不会骑马,很难适应这样的残酷游牧生活。所以很多女性在骑马的时候发现把裙子两边剪开,也就是开个叉骑马非常方便,尤其是在上马和下马时候,如果没有两边的“开叉”,这个动作很难完成。
至此大家基本明白了为什么旗袍要“开叉”,下面我着重推理一下旗袍开叉的高度取决于什么。
在女真或者满人的早期游牧拼杀岁月里,虽然都比较朴素,不讲究穿戴,但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还是有很多女人喜欢穿开叉的裙子(旗袍)的。我为什么说旗袍是开叉的裙子呢?试想,如果把两个叉口装上纽扣或者拉链,则不就是裙子了?请看下图:
展开全文
在清朝穿这样的旗袍,看着非常优雅,适合有一定地位的、不用干杂活的贵妇穿,因为经常干活的话,难免经常骑马,穿旗袍就不方便。尤其是部落相对稳定时候,没有激烈的斗争,则身份高的女性穿着旗袍坐在帐篷里,或者就在帐篷周边活动,步行就可以了,根本不用骑马,所以这些地位高的女性就更适合穿旗袍。
因此,那些经常干杂活的下级女性要么不穿旗袍,要么穿旗袍的时候就把叉开的很高,因为这样方便骑马和干活,可以适应剧烈的动作。而那些“幽居深闺”的地位高的女性反而不能把旗袍“开叉”弄的高了,这样会被认为“不正经”。女真人在那时候也存在严重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所以女人是不可以那么自由的,这从他们的殉葬制度可以看出女人是没什么地位的。
所以在清朝早期,旗袍的开叉高度,跟女性的地位有关,地位越低,就开的越高,地位越高则旗袍开叉越低,也就是旗袍的开叉高度跟女性地位高低成反比。固曰:清朝女性的旗袍的开叉高度取决她的地位和干活的动作幅度。
甚至我猜测,她们穿旗袍的时候还要穿上长长的底裤的,不可能“真空”双腿外露的, 主要是那东北气候大多数时间也不热,所以也实在没有“光着两条杆”的必要。
当然到了近代,经过邪恶的欧风美雨的洗礼,另外交通工具也先进了,不用骑马了,也可以克服寒冷了,旗袍开叉的高度则完全取决于女性想要的对男人视觉的冲击程度了,这个我就不赘述了,想必大家都意会得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