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通称“铜”,别称铜都,旧称定陵、义安,安徽辖地级市,长江三角洲核心区27城之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轴线城市。截至2022年,我市总面积3008平方公里,所辖3个区,1个县 。截至2022年11月1日零时,铜陵市居住人口为131.1726万人,城市化率为66.17%。 2022年,铜陵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03.7亿元。
铜陵位于中国华东地区,安徽中南部、长江下游,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皖中南中心城市、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城市。铜陵处在我国物品和安徽南北交通主动脉的“十字”交汇处,京福高铁与宁安高铁、京台高速与沪渝高速在此交汇,坐享长江岸线142.6千米,境内的铜陵港是我国一类开放口岸、我国首批对台直航海港和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
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有着“我国古铜都,当今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绵延3500多年。铜陵已发现的铜、金、银、硫、铁、白云石及与其伴生的各种有色金属30多种,其中铜、硫、白云石储量居华东和全国居首。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源于铜陵,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始建铜陵,第一支铜业个股发自铜陵,安徽首个千亿公司来自铜陵。
部位境域
铜陵市位于安徽中南部、长江下游,东与芜湖市繁昌区、南陵县交界,南与池州市贵池区、青阳县交界,西与安庆市宜秀区、迎江区、桐城市紧邻,北与合肥市庐江县、芜湖市无为市邻近。处于东经117°04’—118°09’、北纬30°38’—31°09’中间,南北最多约56公里,物品最宽约103.9公里,总面积3008平方公里。东距芜湖市60公里左右,西距池州市30公里、安庆市80公里左右,距省会合肥125公里。
地质组成
铜陵大地构造部位处在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坳,或称淮阴山字形构造的前弧东翼。地区出露地层自奥陶纪上统至第四系,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明显,变质岩零星分布在进入岩石周边 。
地层
铜陵地区地层出露从早古生代奥陶纪逐渐,直到新一代第四纪,经历过5亿年的悠长历史地质年代形成的,基本上没有产生地区霉变。
岩层
铜陵地域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岩类都有遍布。沉积岩总薄厚超过4262米,划分成10系28个组地层企业。岩浆岩包含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共有49个岩石,地面出露面积59平方公里。
结构
1褶皱地区印支期形成的褶皱分成金口岭向斜、铜官山背斜。大通—顺安复向斜、永村桥背斜、舒家店背斜、新屋里复向斜;大通——顺安复向斜中分成陶家山向斜、青山背斜、朱村向斜;新屋里复向斜包含凤凰山向斜、神仙冲背斜、元宝山向斜。燕山期形成的褶皱中分村复向斜,其主体已出铜陵地段,地区仅见其中次一级的褶皱八分村背斜的南西端一小部分。喜山期形成的褶皱有汪家村向斜。
2破裂地区已知断块共有143条,根据地层与地层,岩石相互之间的切割、控制与遮盖状况,并考虑裂缝产生后的内在联系和褶皱相互关系。地区破裂可分为印支—燕山初期,印支—一燕山中期,印支—燕山末期和喜山期4个产生阶段。此外,还有18条规模较小、切割岩层的关系不具体,无法查清时代的断块组合关系。
3地壳演变历史铜陵在地质历史上经历过长久的浅海堆积,数次板块运动导致了褶皱和断块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岩浆活动,构成了丰富的内部稀有金属矿藏,之后,又经过多次的地壳抬升和溶蚀夷平作用,才逐步形成今天的面貌。
地质构造
铜陵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的交接地带。地区南边低山、丘陵纵横交结,呈北东向展布,大都由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和三迭系灰岩、页岩和板岩构成。海拔300—500米为主,多褶皱型山、丘,少数为断层山,一般坡度都在25—30°左右,山体较为详细,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慢慢降低。中间丘陵、岗地波动,也呈北东向展布,丘陵的构成物质与南边丘陵类似,岗地由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下、中统构成。地面切割较为粉碎,发育了一系列冲、坳谷地。
尤其以董店—朱村河谷平原为最开阔,海拔已降到100—350米长,仅铜官山、棋盘石等兀立丘陵、岗地之上的低山,海拔可超出450米。路面均值坡度比南边小,一般仅15—20°左右,仅断块功效所产生的丘陵方显得陡峻。北边平原,地形不高豁达,由湘江以及支流的冲积功效发育成的。路面海拔低于15米,大部为8—10米,路面坡降多低于1/5000,水网密度高,河沟纵横,湖沼广布。
低山
主要有铜官山、棋盘石、小孙山、大帽顶、羊山、铜山室外、来龙山、神仙山、姥山、大乌猪尖、犁头岩、宝山、大团山、寒山、岩山、鳖形山等。
丘陵
主要有黄木岭、狮子山、旗山、螺蛳山、笔架山、天鹅抱蛋山、羊山矶、铜山、东马鞍山、西马鞍山、九华山等。
岗地
砂砾石岗地:海拔50—60米,比高30—40米。关键分布于铜陵市东北郊。
黄土岗地:海拔30—40米,比高20—25米。关键分布于铜陵市北部的市郊。
石制岗地:海拔50—60米,对比高25—30米,关键分布于扫帚沟至湘江街道的临江地区。
平原
冲积平原:海拔8—10米长,呈细长情况分布于铜陵市大轮至小轮港口中间,因为湘江携带的细沙在岸边沉积成的。标高从上而下慢慢减少,路面坡降低于1/5000,最宽处可达4公里,最窄处仅数百米。
低级地:海拔15米,分布于铜陵市区至扫帚沟一带。
气候特征
铜陵市属于北亚热带潮湿季风气候,特征是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全年气侯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湿度较大,光照充裕,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尽管铜陵位于欧亚大陆之东部,距深海350公里,但受江浙一带山系所阻拦,海洋性气候并不明显,冬夏温差比较显著,冷暖气团交战经常,气侯多变,降雨年际变化大,冬天受内蒙高压控制,北方冷空气南侵,阳光明媚、严寒、干躁,夏天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提高,高温天气,春、秋两季是冬、夏更替衔接的时节,春天南北气旋交战经常,锋面胜败不定,导致降水偏多,天气多变,常出现低温连绵阴雨气温。秋天之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胆怯,内蒙髙压提高,铜陵地域又渐受北方冷气团操纵,阳光明媚少雨,发生秋天旱灾。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