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海基金)
反洗钱对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维护社会公正和市场竞争,打击腐败等经济犯罪具有重大意义。洗钱是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不仅破坏经济活动的公平公正原则,破坏市场经济有序竞争,还对金融体系安全稳定构成威胁。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些利用新技术、新产品的新型洗钱手段的具体案例。
“口令红包的密码来了,记住了吗?”
“我抢了582.3元!”
“把刚刚抢到的红包都转到我这里来。”
…………
2024年3月的一天,在浦东新区一间宾馆的客房内,吴某正组织一群人抢红包。奇怪的是,大家抢完红包,扣除红包金额的2%至6%后,又将剩余钱款转回吴某的账户。经查实,吴某组织抢红包的资金均来自电信网络诈骗款,其他人抢完红包后退回的钱款均被吴某转入上游诈骗分子提供的账户,并从中获利。由于参与抢红包的账户过于分散且金额很小,这些诈骗款的隐蔽性和追查难度更胜以往,犯罪赃款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被“洗白”。
“与以往上游诈骗、下游洗钱的形式不同,这种通过非银行支付结算通道转移违法资金的犯罪模式几乎可以同时实现诈骗和洗钱,已成为洗钱犯罪的一种新趋势。”承办检察官告诉记者,2024年,该院集中办理了百余起利用非银行结算支付通道实施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系列案件,陆续对200余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这起利用口令红包洗钱的案件是其中之一。
“从这批案件中,我们发现了两类洗钱犯罪新手段。除了利用口令红包类产品将违法资金打散后进行转移外,还有一种是通过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注册虚假商户账户的方式来转移违法资金。”承办检察官介绍。
2023年底,第三方支付机构S公司向公安机关报案称,在该公司研发的一款智能扫码收单产品中发现了一批异常商家账户,有近百家注册商户工商营业执照中的法定代表人信息疑似伪造,相关账号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交易超过1000笔,交易金额数百万元。很快,公安机关顺藤摸瓜抓获一批犯罪嫌疑人,他们通过伪造材料,注册第三方支付结算平台的商家账户,将账户提供给上游诈骗分子用以接收被骗钱款,收到后即在短时间内将钱款转移给上游诈骗分子。
案件移送浦东新区检察院后,承办检察官发现,此类案件存在案发时间集中、手段类似、平台同一等共同特点,监管难度大,通过人工方式筛查线索效率不高。如何进一步提高办案质效?该院决定向大数据借力。
结合类案办理经验,浦东新区检察院根据新型洗钱犯罪案件中“作案手段雷同”“涉案人员年龄集中”“短时间高频率跨地区交易”“团伙作案”等共性特征,构建“非银行支付机构非法资金转移风险识别法律监督模型”。2024年9月,模型研发成功后,该院邀请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公安机关探讨研判第三方支付结算产品的业务范围、法律风险、监管规则等,对模型进行完善。
“如今,通过关联个人可疑涉罪账户、观测入网商户的交易形态,摸排异常数据线索,模型已帮助我们发现同类案件线索300余条,我们还向兄弟检察机关移送线索20余条,极大提高了线索发现和侦办效率。”浦东新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该模型已在全国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上架,是平台上唯一一个经济金融领域涉反洗钱法律监督模型。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